風 中 私 語
風 中 私 語
王拓未
一直很喜歡風。喜歡張開雙臂,迎風而立,接受風的吹拂,感覺或溫暖,或清涼,或酷熱,或冰冷;聆聽風的吟唱,其聲音或低沉,或尖利,或圓潤,或嘹亮。風不僅帶給我感覺上的享受,還會觸動我的心緒,讓我對生活多一些思考,對人生多一分感悟。
由于工作調動,我從地處中原的河南永城來到塞外的山西朔州,兩地氣候迥異,風自然也不同。永城的風像遠方的客人,雖有造訪,但并不頻繁;朔州的風則似親密朋友,近乎形影不離;永城的風輕柔婉約,如絲竹盈耳;朔州的風則粗獷豪放,似洪鐘大呂;永城的風低調而灑脫,輕輕地走,輕輕地來,不帶走一片云彩;朔州的風則張揚而生猛,呼嘯而來,呼嘯而去,卷起似云狂沙。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橘生淮北則為枳”,地理環境使然,風也擺脫不了這個自然規律。其實,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古時,為了孩子的成長,孟母三遷,擇鄰而居,因為她深知: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成才有著深遠的影響,“與惡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自臭也;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自芳也”。
在朔州,我的辦公桌位于窗前,抬頭可見窗外的一列安全宣傳彩旗。風過處,彩旗迎風招展。不論風往哪吹,彩旗都調整好自己的姿態,保持與風向一致,這是它展示自我的最佳方式。對人而言,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順應本心,保持心靈的坦蕩與自由。人生本來多無奈,智者,應該不斷突破心靈的樊籬,做本真的自我。
或許這里的風兒過于頑皮,很少像飛鳥那樣超然———“天空不曾留下我的影跡,但我已飛過”,而非要卷起漫天沙塵,給人們帶來麻煩和苦惱。
清晨,風又起了,工人們迎著風沙談笑著趕赴工地。漫天風沙中,一群群身影像這塞外的一組組群雕。